HU-BBS: 徐小冬教授深度解读多物种生物钟
来源:     日期:2020-07-31    浏览量:

 

揭示多物种生物钟奥秘,探索周期节律生物学意义。总第21期、2020年第7期“河南大学生物&医学午茶会”(Henan University,Biweekly BioMed Seminar,简称“HU-BBS”)7月30日在生命科学学院B201会议室举行。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小冬教授应邀作“生物钟与环境适应性调控”主题报告。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数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40余人共享学术盛宴。第一附属医院设分会场,神经内科的青年研究型临床医生近20人通过腾讯会议在线集中收看报告并参与讨论。

报告伊始,徐小冬介绍生物钟通过生理生化和行为学多层面的近日节律调控,维持组织稳态,增强物种的环境适应性,以及人类的健康;生物钟与环境信号的同步化是国际普遍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报告从“生物钟的起源-自然界的周期节律现象的产生”“生物钟的发现-时间生物学研究简史”“生物钟的分子机理-诺奖得主等科学家的学术贡献”“生物钟的功能”“国际和我国生物钟领域当前研究热点”等五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跨物种跨学科的生物钟研究的进展,以及个人课题组在植物生物节律领域的研究成果。生物钟,是机体内的时间调控机制,通过产生近日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不同物种在进化中均保留有生物钟,调控包括睡眠、饮食和机体免疫反应等多种行为。生物钟使得机体生理活动能够“预测”昼夜、季节的周期性信号并及时作出相应。生物钟调控的周期节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自主维持、可被驯化、以及温度补偿。果蝇中调控周期节律的核心作用机制是-生物钟基因period,编码生物钟蛋白PER,PER蛋白在夜间富集并转录抑制period基因的表达,二者形成转录-翻译反馈环路(TTFL)。众多物种的生物钟基因和蛋白是平行进化的,但是却殊途同归共用相似的分子调控机制。最后徐教授介绍了自己课题组在“植物生物钟基因LNKs表达调控”、“生物钟与环境信号相互应答调控机制”、“植物生物钟参与作物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性调控的定量遗传学研究”相关工作。

徐小冬长期从事生物钟与环境适应性调控研究,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高通量生物节律分析平台,包括生物发光检测仪、生物发光成像、叶片运动节律检测、单细胞成像节律检测等设备,可应用与动植物细胞样品的相关研究。

讨论环节中,徐小冬就基础医学院李霞教授提出的“实验中如何设计排除周期节律的影响”、生命科学学院魏建设教授提出的“两个蛋白动态互作的实验方法以及调控机制”、王彦明教授提出的“动物细胞中钙离子稳态的研究”等问题一一作答,各位学者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见解,学术氛围浓厚。一附院神经内科临床专家拟就睡眠问题与徐小冬教授开展合作研究。

据悉,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杰弗里C •霍尔 (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W•扬(Michael W. Young)三位科学家阐明了生物钟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在生理及医学领域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017年10月2日,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了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徐小冬,就职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博士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2002-2010年分别于美国范德堡大学、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做博士后,从事生物钟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研究,以第一作者在PNAS, Plant Cell,以通讯责任作者在Plant Cell, Plant & Cell Environment, JIPB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2013年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教育部 “全国优秀教师”。

  • 河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蓝创科技
  •     地址:河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电话:0371-22857224    邮编:475001

首页

关于我们

涉外办学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