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只争朝夕。当辛丑牛年春节的喜庆氛围尚未褪去,我校广大教师已开启了火热的“学术春耕”。3月4日,总第34期、2021年第2期“河南大学生物&医学午茶会”(Henan University,Biweekly BioMed Seminar,简称“HU-BBS”)在基础医学院/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际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三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河南省特聘教授、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赵俊伟教授应邀主谈“多金属氧酸盐材料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近50人在现场聆听了精彩学术报告,并面对面与主谈嘉宾开展热烈讨论,校内外更多名专家学者和广大硕博研究生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参加研讨。
多金属氧簇(Polyoxometalates,POMs)是由前过渡金属离子通过氧原子连接形成的一类有显著结构特点的簇合物,框架元素通常含有一些高价的前过渡金属离子,如Mo(VI)、W(VI)、V(V)、Nb(V)和Ta(V)等,在催化、光、电热、磁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渗透到生物医学领域。
在热烈的掌声中,赵俊伟教授从多金属氧簇材料的发展、多金属氧簇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课题组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工作三个方面展开了汇报。在详细介绍了多金属氧簇材料的发展历程、工业化进展及各国的研究现状后,赵俊伟展示的系列结构新颖、形貌多样多金属氧酸盐材料让在座的专家们眼前一亮,激发了大家浓厚的兴趣。随后,他又重点介绍了多金属氧酸盐材料在抗艾滋病毒、抗肿瘤、抗菌、生物检测等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据赵俊伟介绍,早在1971年,[SiW12O40]4-材料便应用于抗病毒研究,开创了多金属氧酸盐的药物化学研究。1974年,(NH4)17[NaSb9W21O86]材料被应用于抗肿瘤研究,能有效抑制由病毒引起的肿瘤。1991年,Yamase报道了第一例具有抗艾滋病毒活性的杂多钼酸盐。迄今为止,已有上百种多金属氧酸盐材料被用于药物研究,但是对多金属氧酸盐类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仍然很薄弱,对多金属氧酸盐类药物构效关系也不甚了解,缺乏理论上的指导,这对化学、材料学、医学、药学等专业的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结合课题组的近期工作,赵俊伟介绍了钨/钼/钒氧簇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重点介绍了灵敏传感材料、药物活性材料在污染检测、生物传感、癌细胞标记物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据了解,赵俊伟课题组2018年制备了首例纳米尺寸的镧系金属取代的铋钨酸盐{(W14Ce6O61)[W3Bi6Ce2.5Na0.5(H2O)3O14 (α-BiW9O33)3]2}31-–, 该纳米簇合物是目前最大的铋钨酸盐稀土衍生物,并深入研究了其低温质子导性能。2021年伊始,赵俊伟课题组又报道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有机锡和稀土异金属嵌入的碲钨酸盐{[(Sn(CH3)2)2O]4{[CeW5O18][TeW4O16][CeSn(CH3)2]4 [TeW8 O31]4}2}46-。它作为一种优良的抗肿瘤药物,可通过诱导p53和bax,能够有效抑制blc-2蛋白的表达,促进对HeLa细胞的凋亡。以上两个工作均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高核有机金属-稀土共嵌入钨氧纳米团簇的组装及功能化方面的最新成果“Multi‐Component Self‐Assembly of a Giant Heterometallic Polyoxotungstate Supercluster with Antitumor Activity”以河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赵俊伟为共同通讯作者于2021年2月16日由Angew. Chem. Int. Ed在线发表。
报告结束后,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彦明教授、王来博士,化学化工学院的陈丹云教授,一附院李东航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杨晓慧教授,药学院段少峰教授、宋仕永教授,基础医学院李霞教授、王耀辉博士、庆伟霞博士等纷纷提问,围绕多金属氧酸盐材料在抗肿瘤效果、生物毒性、生物代谢组织分布、重金属吸附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赵俊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化学会理事,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杰出青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多金属氧酸盐材料合成、组装、光电磁和药物活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Energy、Energy Storage Mater.、Chem. Commun.等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被引用次数近6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创新人才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项、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项及其它项目15项,获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审国家发明专利4项。荣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项。参编教材3部。